中新网福州9月26日电 (吴朋珊 张海根)穿越山海,追梦十年。连接东南沿海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向莆铁路,在今年9月26日迎来了开通运营十周年。
作为福建省第一条连接中部腹地的国家Ⅰ级铁路干线、江西等内陆地区重要的快速出海铁路通道,向莆铁路大大缩短了赣闽两省之间的时空距离,深受沿线旅客青睐,旅客发送量逐年递增,十年共发送旅客2.5亿人次,年均增长6.6%。
十年间,赣闽两省的高速铁路网路不断织密,连点成线、连线成网,一条条铁路连接山海,一列列动车犹如巨龙腾飞。而向莆铁路,一县一站,一站一景,结束了江西南城、南丰,福建建宁、泰宁、将乐、尤溪、永泰等七个老区县没有铁路的历史,让地区经济发展十年里不断迈步新台阶。
向莆铁路是一条客货共线的快速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从莆田站接轨,接入向莆铁路,全长55.8公里,分别可通往秀屿、东吴、罗屿、国投煤炭码头。4条支线经过具有编组功能的莆田东站,将向莆铁路与湄洲湾港口连为一体,构成中西部地区至东南沿海港口运输大通道的骨干铁路线,形成“武汉南昌-福州与莆田湄洲湾”的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
向莆铁路让莆田临港工业区能够快捷地进入国家铁路网,方便地通达原材料和工业品市场,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增强莆田工业企业的竞争力。莆田港铁联运从此迈入新里程。
6月21日,福建莆田市东吴港区。向莆铁路与湄洲湾港口连为一体,助力打造福建至中部内陆省份重要的能源原料物流通道。中新网记者龙敏摄
在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莆田东站副站长陈剑凌说,东吴站每天可运出3至5列煤炭,最多时可达7列。
福建八方港口拥有全省最大的煤炭堆场,约70万平方米,其货物以外贸煤为主。“关键是开拓货源,与更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当然也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效能。”福建八方港口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徐进钦说,走内陆长途的话,相较于水路、公路,铁路运输的优势明显。
以汽车为例,一辆车单程只能拉30吨货物,而一列火车单程大约可以运载3000吨。截至今年9月25日,莆田东站已发送煤炭469821车,3100.97万吨。
“向莆铁路开通后,我每周五晚上买7点的车票回南昌,周一早上再回到抚州上班,只要38分钟就能到,来去之间感觉很从容。”在抚州站开往南昌西站的D6530次列车上,定居在南昌但在抚州大唐电厂工作的张健说,以前自己开车晚上家人总担心不安全,现在有了向莆铁路,每周都能回家跟妻子孩子团聚,“想见就能见,还是挺幸福的”。
向莆铁路的开通极大缩短了闽赣两省的时空距离。南昌与福州间的最快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压缩至3小时12分。南昌与厦门间的最快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7小时压缩至4小时23分。闽赣多地实现“朝发午至”,抚州市的临川、南城、南丰等地迈入“高铁时代”。
纵贯江西、福建两省的向莆铁路线全线共设22个车站。十年间,江西福建两省开行的赣闽图定旅客列车由2013年的18对增长至目前的62对,民众乘车高铁出行已然实现“公交化”。
“猪脚哥”杜文其最先坐上了致富的动车。2014年以来,他每天从南丰批发猪脚,乘坐开往泰宁的动车组列车,仅仅用时34分钟,到泰宁站后开着自己的摩托车仅用10分钟就能到泰宁菜市场,开始猪脚的售卖。从原来的汽车运输,转变为现在的动车组,可以由3个多小时缩短到30多分钟,单程花费从近200元减少到24.5元。
“省时又省力,现在家里盖了新房买了车,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杜文其说。
作为全国快速铁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莆铁路连通赣闽两省四市十县,沿线是两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辐射范围覆盖两省人口总量的40%。向莆铁路让沿线地区共享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有序流动带来的繁荣富足,不仅吸引了沿海港口经济向内陆地区延伸,实现地区专业化分工,也带动了沿线旅游业快速发展。
泰宁县便是乘着高铁的东风,飞速发展致富的县区之一。向莆铁路开通后,沿线地市“抱团”寻找商机,跨省动车游成为风尚。三明前往厦门、福州进行旅游宣传推介;福建将乐、泰宁、建宁等地推出两日游串起沿线小景区,打造向莆“大景区”。
从2014年开始,乘坐高铁来泰宁县旅游的游客逐年递增。9年内,泰宁县因旅游收入达上百亿元,还不含景区周边商旅、住宿、小吃、土特产和服务业的收入。
“托了高铁的福,现在当导游幸福并快乐着。”当地导游何娟是泰宁旅游业腾飞的见证者,自从泰宁有了动车站,她现在每天接待游客一波又一波,旅游旺季日均能带3个旅游团,收入也是平时的3倍。
近几年,泰宁开发了一些知名旅游项目,如寨下大峡谷、玻璃栈道、上清溪竹筏、夜游九龙潭等。每年旺季虽然辛苦,但是对何娟这些导游来讲,钱包鼓鼓,生活有盼头。
在向莆铁路沿线,建宁、将乐、泰宁、尤溪等沿线城市以铁路为依托,建设“铁路+旅游”“铁路+建设”等新模式,带动了城市格局、人口布局、经济版图的积极变化。数据显示,2022年三明地区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3904.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8.42亿元,与2013年动车未开通前相比分别增长了263%、280%。
向莆铁路的十年,也是福建省高铁建设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新线投产最多、高铁发展最快的十年,南龙、兴泉、福平、浦梅、衢宁等铁路线铺架而起,福建省高铁里程实现从“一条线”到“一张网”。截至2022年底,福建省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906公里,覆盖全省80%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为沿线城市持续注入勃勃生机。(完)
中新网上海9月26日电(记者陈静)距离上海市中心70公里的老港生态环保基地(简称:老港基地),承担着全上海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资源化的重任。记者26日获悉,目前,老港基地内建成并运行了大规模、高度自动化、安全的黑水虻养殖示范项目。
老港基地承担着全上海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和资源化的重任。(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在生产线开足马力后,老港黑水虻工厂每天有约5亿条黑水虻幼虫“打工”,一天就能吃掉50吨预处理后的湿垃圾残渣。据了解,利用黑水虻处理餐厨垃圾是一种新的生物处理技术,既可以实现厨余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又能获得养殖收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
城投老港副总经理吴曰丰接受采访时介绍,湿垃圾常规处理工艺是“预处理+厌氧产沼气”,优点是成熟简单;缺点是处理效率低。他解释,厌氧菌分解有机物需要30天到40天,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同时,厌氧菌分解有机物不够彻底,通常厌氧罐会有30%的渣残留;另外,厌氧处理后还有大量的高浓度污水需要进一步处理。
“我们进一步探索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处理的新路径。经过多方调研和比选,最终选定黑水虻这种昆虫进行湿垃圾处理。”吴曰丰表示,“以黑水虻为代表的生物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兴工艺,可实现湿垃圾的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减量化。湿垃圾经黑水虻处理后,主要产物是黑水虻虫体和虫砂,分别是优质的昆虫蛋白和有机肥,不仅降低了湿垃圾处理成本,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记者看到,在工作人员从车间带出的筐里,黑水虻幼虫被湿垃圾残渣养得白白胖胖。
黑水虻幼虫被预处理后的湿垃圾残渣养得白白胖胖。(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据悉,黑水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指定的可食用资源型昆虫。黑水虻幼虫富含活性蛋白、昆虫脂肪、益生菌、抗菌肽及甲壳素,被誉为“动物人参”,可作为动物的主食或者饲料的补充。黑水虻幼虫食谱广、食量大、营养需求低,饲养安全性高,拥有巨大的有机废弃物处理潜力。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黑水虻幼虫除了含有很高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很高的脂肪,这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生物柴油原料。目前,黑水虻资源化产品的应用主要包括昆虫蛋白饲料、医药和保健品、生物柴油和生物有机肥等。
黑水虻养殖车间。(中新网记者 陈静摄 )
在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二期,记者看到,机械臂和传送带在不同的箱体间运转。养殖车间分为孵化区、养殖区和布料收割区,在黑水虻长到最肥壮时便会由传送带送到后处理车间的筛分机器上,通过两级振动筛的旋转,实现“虫粪分离”。吴曰丰透露:“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虫将在‘暴食’期,会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200倍的湿垃圾,体重可增长数十倍。目前,通过黑水虻的努力打工,大量湿垃圾得到更高效处理,湿垃圾中的有机物均转化成了优质昆虫蛋白,产品收益较原处理方式翻了一番,扣除运行成本后净收益增加逾30%。
不过,由于黑水虻早期养殖基本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有效的养殖工艺,养殖效率低、效果差,且大规模工程实施仍存在技术瓶颈,比如:孵化、饲喂和产品加工等环节的规模化有待进一步突破;专业的工艺设计和系统集成、全流程自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在老港基地,记者看到,总投资约16.57亿元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正在建设中,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补短板、提能力”的重要项目,也是上海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三期项目主体工艺采用干、湿协同实现有机物料的“全量厌氧”,辅以多元深度资源化技术,每天产生的沼气可发电38.8万度,生产CNG14.4万立方米,以及大量毛油、饲料和有机肥原料,真正实现湿垃圾“从自然界来,到自然界中去”的生态循环,体现多元低碳、全量再生理念。吴曰丰表示:“新的空间已经预留出来,未来可将湿垃圾残渣消纳能力扩大至450吨/日。就看它们(黑水虻)的表现了。”
据悉,目前,已经实现全量运营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二期,总规模为处理湿垃圾2500吨/天,其中餐饮垃圾1300吨/天,厨余垃圾1200吨/天。老港开发公司规划发展部(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陈凯介绍,三期项目主体工程占地面积299.1亩,设计处理规模为厨余垃圾2000吨/天;建成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每日湿垃圾总处理规模将达到4500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