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廊坊9月26日电 (宋敏涛 张欢)“这幅作品通过描述运河沿岸商贾往来的繁荣景象,借以表达大运河带给沿岸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26日,在中国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上,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书法名家徐世平正向游客介绍自己的参展作品。
当日,由河北省廊坊市联合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等大运河沿岸六省九个城市共同举办的2023·香河“文脉永续——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在廊坊市香河县开幕,百余位书法家的150件运河主题文化作品集中展出,彰显出大运河文化带的深厚底蕴。
图为2023·香河“文脉永续——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开幕式现场。刘向摄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北运河香河段上连北京通州区,下接天津武清区,是京杭大运河最具辨识度的河段之一。”河北省廊坊市文联主席张志庆表示,在廊坊香河大运河畔举办中国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联展,不仅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基层,更能让大家近距离领略大运河香河段的旖旎风光。
据了解,此次书法篆刻联展是继北京市西城区、江苏省苏州市两场展览后的第三站,活动现场共展出大运河沿岸九城市百余位书法家的150件书法篆刻作品,以书法艺术的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展示运河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图为9月26日,书法爱好者参观中国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刘向摄
“不虚此行,很多书法作品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能从中了解运河文化。”书法爱好者林峰此次专程参展,观展过程中不时用手机拍摄记录,“疏密聚散、大小曲直、圆缺参差,这些书法作品耐人寻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9月26日,书法爱好者参观中国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刘向摄
“中国大运河沿岸九城市书法篆刻作品联展以书载道、以文焕采,彰显出了中国大运河的无穷魅力。”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享表示,此次活动通过展出与大运河有关的诗词歌赋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书法作品与大运河文化相融合,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完)
中新网西安9月26日电 (记者 梅镱泷)记者26日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突破了探测距离更远、精准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的多象限测角光学导引关键技术,成功开发了“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系统。
图为开展“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系统海试验证。 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据介绍,联合科研团队近期在中国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技术中心,开展了“领航者”深海光学智能导引系统的海试验证。与传统视觉导引技术不同,该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面阵探测器,捕获回收站导引信号光强,建立导引灯偏角数学模型,并将测算的偏角数据,输入自主开发的智能光学导引系统,利用智能搜索算法,完成回收站三维位姿解算。该系统具有超高探测频率,能够同时实现对回收装置的编码识别,进而有效避免了对水下无人潜航器的误导、诱导。
据了解,联合科研团队搭乘作业船,在深水区域开展了导引回收海试作业,得益于“领航者”深海智能光学导引系统高速精准的三维位姿解算能力,成功获取了回收站坐标,引导水下无人潜航器实时修正航向,顺利完成导引回收,成功验证了系统高频编码探测能力。该团队使用差分卫星定位设备,对解算的回收站坐标进行了验证,海试达到了预定目标。
此次海试,联合科研团队成功验证了一种全新的高频多象限测角光学导引技术,为深海/浅海无人潜航器提供了可靠的光学导引装备支撑,解决了水下无人潜航器能源供给和数据传输需求,助力水下无人潜航器从浅海作业拓展到深海作业、从短期工作拓展到长期驻留、从点域探索拓展到广域开发、从单体作业拓展到集群协同作业,有力保障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任务高效、安全且可持续开展,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了重要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