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运城9月27日电 (记者 陆祁国)百姓的歌手、百姓的舞台、百姓的荣誉、百姓的梦想。9月26日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新绛县举办2023年“我有拿手戏”村歌大赛,9个乡镇选出的代表队轮流登场,让当地民众得以感受“乡音耳回”带给他们的快乐。
村歌饱含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是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绛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宏伟介绍,村歌大赛在新绛县是首次举办,旨在以历史文脉为经纬,将村史、村情、村景、村风串起,唱响乡村振兴的幸福生活。
根据赛程设置,新绛县9个镇分别挑选一支代表队参加26日当晚的决赛。参赛歌手以农民歌手为主,也有镇干部和驻村工作大学生。
图为2023年新绛县“我有拿手戏”村歌大赛现场。 杨晓聪 摄
当晚7时许,距离大赛开幕还有20多分钟,绛州广场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舞台旁边,即将登台的歌手还在轻声哼唱,反复排练。
随着横桥镇翟家庄村村歌《红色中心翟家庄》率先唱响,《荀城古腔—席村是个好地方》《幸福新万安》《光耀之村》《最美阎壁村》等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的原创村歌轮番登场。
经专业评委现场打分,阳王镇选送的《最美阎壁村》和泉掌镇选送的《王守庄村歌—幸福家园明天更美丽》同获一等奖。
《最美阎壁村》系阳王镇阎壁村村歌,由史民英和吴红霞共同演唱。2019年,两人代表新绛县参加运城市组织的村歌大赛,就曾获得一等奖。
图为2023年新绛县“我有拿手戏”村歌大赛现场。 杨晓聪 摄
史民英是新绛县较为活跃的农民歌手,年轻时曾跟着演出团体东奔西走,现在的本职工作是保安员,业余时间做婚庆活动主持人兼歌手。
说到村歌对村民精神面貌带来的改变,史民英深有感触。4年前捧回运城市村歌大赛一等奖后,村民要求学唱村歌的愿望强烈,他曾连续10天驻村教阎壁村村民学唱村歌。“村民学习非常积极,有时候我还没去,村民已经在等我了。”
“近年来,我们村每逢节假日和举办活动,都要播放村歌。”阎壁村党支部副书记薛珂介绍,阎壁村沟壑纵横、临沟而建,是典型的农业村,曾系市级低收入村。近年来,该村从摆脱贫困走向乡村振兴。
“如今的阎壁村风景如画,山梁沟壑间一片翠绿,宽敞的水泥路笔直畅通,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整修一新、窗明几净,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这正是乡村振兴新的底色。”薛珂说。
“新绛县鼓励更多农村拥有易学易唱、催人奋进的村歌。”吴宏伟表示,带着泥土芬芳、浸染时代气息的村歌,一定会在田间地头不断唱响。
新绛古称绛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1994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拥有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多张“国字号”名片。(完)
热解读 9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并来到石榴种植园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
总书记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他祝乡亲们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总书记提到的“特产”二字强调了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而“优质”则为“特产”指明了高质量发展方向。
在上千年的石榴种植史上,生长于峄城区连绵山脉上的枣庄石榴,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峄县志》记载:“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如今在峄城,有6200多户、2万余名农民从事石榴种植。2022年,峄城区石榴产业总产值达29.3亿元。
金秋时节,青山环绕间,大片石榴园自成一景。一颗颗大红石榴缀满枝头,如同果农们红红火火的生活。
得知当地农民因大力发展石榴产业而搭上了致富快车,总书记很高兴。他强调,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希望,也寄托着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常常出现在田埂上、大棚里、果园间、池塘边、农家小院……他鼓励并支持乡亲们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并多次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在河南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指出,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他强调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
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总书记鼓励要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如今,镇江市高效农业“唱主角”,草莓串起致富梦;光山县“卖好油”也“卖好游”,“油茶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大同市黄花地里“上新”,忘忧大道“带货”,农民日子更好了。
山西大同:黄花加工企业工人正在烘干黄花
从赣南的茶油到秦岭的木耳,从宁夏的葡萄酒到内蒙古的马铃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的“土特产”三字诀,始终贯穿于总书记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中。
“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在枣庄峄城区冠世榴园,总书记对于发展“土特产”的思路一以贯之。
看似普通的石榴,只要写好了“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能在乡村振兴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加红火的日子。
“我家的石榴盆景现在50%都是通过电商销售的,一年销售额在300万元左右……”枣庄峄城区榴园镇石榴盆景经营户介绍石榴盆景的销售情况。
“石榴卖得好,我们这些打零工的每天也能收入100元,做些套袋、采摘、包装的活,挺满意了。”榴园镇王府山村村民高兴地说。
历经千年,当年自异域“舶来”的奇珍异果,已经成为遍地开花的致富果、幸福果。山东枣庄火红的石榴给这座小城带来了红火的发展机遇,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红火的生活。
乡村是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富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这既是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地域优势,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在“土”字上立新功,在“特”字上谋实招,在“产”字上下功夫,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久久为功,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像火红的石榴果一样,越来越红火!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孙晓媛
视 觉丨郝凤林 陈腾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梁雅琴 范立君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